如果说北京人的味觉记忆凝结在冰糖葫芦的糖衣脆响上,上海人的舌尖乡愁藏在话梅糖的酸甜中,那众多成都人的回忆一定流淌在菊乐酸乐奶中。
1996年,在成都的一家工厂里, 铝箔包装的奶制品第一次贴上“菊乐”标签。自此,这抹酸甜滋味浸透蓉城。刚放学的小朋友书包拉链还没拉好就攥住吸管,春熙路赶地铁的白领用它安抚辘辘饥肠,火锅店里“辣得过瘾”的食客靠它“续命”。
30年过去,就像成都人永远会给生活腾出缝隙,街角的货架永远为菊乐留着位置,电商、零食集合店也都遍布它的身影。
当第50亿包酸乐奶到达消费者手上,它的包装袋连起已能绕地球12.47圈。这款均价3元的国民饮品,用铝箔包装封存着更珍贵的秘密,在物价翻涌的年代,如何守住巴蜀大地最朴实的快乐配方?当消费者开始细究配料表,它又如何保持连年畅销?
从酸乐奶开始,我们一起探寻菊乐的“做奶哲学”。
展开剩余87%原料好产品才好,三代人舌尖上的信任契约
含乳饮料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游牧民族将牛奶与果汁蜂蜜混合的习惯。尔后,习惯被商业化,80年代养乐多进入中国,唤起了我国对含乳饮料的认知。90年代中期,本土乳企开始尝试,推出AD钙奶、酸酸乳等含乳饮料产品,在这股浪潮中,菊乐于1996年切入乳品行业,酸乐奶成为西南地区首个自主研发的含乳饮料,就此埋下成都人味觉记忆的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数据显示,2022年,菊乐在全国酸味奶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其三十年零质量事故的记录,构筑起“成都人从小喝到大”的品牌信赖。
“坚持使用生牛乳”是菊乐的核心秘方。因此,这份信赖的起点,藏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戈壁深处,菊乐的两座牧场坐落于此。经过菊乐多年调整,这片万亩戈壁,牛在沙土上漫步,苜蓿嫩芽顶着露珠。
菊乐牧场
牧场选址逻辑如同牧民追逐水草般纯粹,良好的自然条件是高品质奶源的第一步。北纬39度黄金奶源带的年均日照3000小时,相较于南方牧场2%的数据,干燥气候使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低于1%,沙质土地种植的苜蓿草粗蛋白含量达18%,政府提供的有机肥补贴更让粪污处理成本降低40%。
在养牛上,菊乐也下足了功夫。从奶牛佩戴的电子身份证,到量身定制的“牛饭”,再到仿照牛喜欢的沙土地修的“牛家”,数百条养殖规则最终凝结为开往成都工厂的奶罐车中的生牛乳。
“原料好产品才好”的信念,在牧场与工厂间架起品质桥梁。当西北牧场蛋白质含量3.8g/100g的有机生乳穿越千里抵达成都工厂,等待他们的是物理提纯的优质蔗糖。即便每吨成本较淀粉制备而成的果葡糖浆大幅增加,菊乐仍坚持用这份“笨功夫”守护味觉记忆。
这份坚持在社交媒体上化作滚烫的情感共振。在豆瓣小组里,有用户说:“我们的归类只有牛奶和酸的奶,有味的都是酸奶,我觉得菊乐酸奶简直是八成四川人民心中酸奶的白月光”,“我觉得我周围的人,还没有说讨厌这个奶的,甚至我爷爷奶奶都还挺喜欢的”,“这个味道特别上头,自从这个上瘾后,别的都看不上了,我还以为自己变挑了,原来是被菊乐洗胃了”。当视线转向小红书,“川味情结”的表达更加外显直白。“菊乐,怎么没看你宣传,糊涂啊”,“菊乐,守护每个背井离乡的川娃”。
当晨练的老人从保温袋里取出尚带余温的奶,年轻人捧着限定版“IG战队联名包装”在网红墙前打卡,穿梭其间的外卖骑手保温箱里,总有两三盒酸乐奶随着电瓶车的颠簸轻轻摇晃, 这是独属于成都的,流动的乳香记忆。
每一步都做扎实,笨功夫里的硬道理
晨光初染牧场,佩戴智能监测环的奶牛缓步走向挤奶区,云端已同步生成每头牛的体温曲线与运动轨迹,这是菊乐乳业质量长跑的第一棒。银色管道将乳汁直送2℃预冷罐,封闭系统使原奶菌落总数低于国标五分之一。
罐装结束,冷链车队载着奶罐穿破晨雾,GPS与温度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抵达工厂后,智能闸机调取云端档案,35项农残兽药指标两小时内完成筛查,1581个传感器组成的隐形防护网,将巴氏杀菌温度精准锚定85℃±0.5℃。从原奶入厂到成品灌装,菊乐用四小时的高效流转,跑赢行业标准30%。
这些数字成就的背后, 是菊乐与乳制品行业共通的突围之战。原料成本占比超60%的利润挤压、食品安全的强管理要求、手工与自动化交织的生产困局。当行业因工序复杂、SKU繁多导致数据断层时,5%-10%的物料冗余与人力依赖便成为常态。即便在菊乐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新津工厂,数据也经常出现问题,收奶、灌装、质检等部门依赖微信、对讲机和纸质单据对齐信息,追溯一批问题原料需翻查三天报表,多系统并行导致每月财务盘点时才能发现超领问题。
改变的关键之一是菊乐与BAI资本成员企业黑湖的合作。
通过黑湖智造,菊乐所有物料进出库通过手机和平板终端执行,其他系统的数据被实时打通,超领误领被系统自动拦截,物料冗余成为过去, 生产和管理成本下降10%。
无菌罐、灭菌机、巴杀机等核心设备的数据每小时自动采集和分析,160项关键参数以批次为单位串联成追溯链条。从牧场到商场, 任何一批牛奶都能在10分钟内查询精细到每一次杀菌时间的生产过程和应用设备记录等操作档案。
手工与自动化交织的生产困局也在逐渐解决。例如,打奶打水工艺,其目的是通过科学控制奶与水的混合比例,确保每批次产品的蛋白质、脂肪含量等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设计要求。过往,操作人员需手动计算打奶打水量,如今只需要输入蛋白含量数值,黑湖智造在3秒内即可完成计算,将配料误差率从0.8%压缩至0.02%。
当30余类质检单据无纸化流转,数据实时自动收集分析,工序自动流转,这些数字化的成果,正帮助菊乐实现50亿包零事故的纪录。“ 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三十年晨昏交替间,把每个环节都做扎实。”菊乐信息部负责人王睿的话语里,藏着酸乐奶50亿包的密码。当行业还在追赶国标时,菊乐已远超行业标准。
这种笨功夫里淬炼出的硬功夫,恰似陇原大地上倔强生长的苜蓿草,用深扎土壤的根系,托起一杯杯牛奶的安全高度。
下一个50亿在哪?
在成都的便利店冰柜里,酸乐奶正在经历一场“年轻化调整”。除了经典原味,无糖版用赤藓糖醇替代了白砂糖,白兰地风味款散发着酒香,与英雄联盟IG战队联名的电竞包装都在不断吸引着Z世代的目光。这些改变源自菊乐每周雷打不动的“脑暴选题会”。在菊乐,任何岗位都能提交新品创意,但100个创意最终只有1个能进入试产环节。 “月月上新”的秘诀就是让所有人变成产品经理,并且快速承接新品试产的需求。
渠道变革同样大刀阔斧。当传统商超货架被巨头占据,菊乐把奶铺进了盒马鲜生的冷藏柜、“零食有鸣”的货架、电商平台等众多渠道。即使新渠道的毛利率比传统渠道低,菊乐还是义无反顾。
甘肃的牧场、成都的工厂,变化也在发生。在甘肃古浪,菊乐将智能化建设贯穿养殖全链条,喂养、挤奶等工作均可以通过机器完成。六月投产后,预计单产提升 15%,人工成本下降 30%,鲜奶微生物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50%,年产鲜奶可达7万吨,产值达3亿元以上,带动200多人就业及周边饲草种植3万余亩。
在成都新津,自动化设备日夜不停的运转,黑湖智造把过去需要统计员两天完成的报表压缩到5秒内生成,产能释放30%, 即使工龄三十余年的老师傅,依旧可以熟练操作价值百万的设备。
菊乐工厂
这种 “机器换人+人力增值”的双重变革正在改变菊乐。机器的进入,不仅释放产能提高效率,也让人的工作越来越知识密集,不仅技术水平会得到提升,工资也会不断上涨。“这样我们才能既保障员工的生活,又赶上数字化的春风。”王睿说道。
眼下,变革的齿轮已经转动。 营收连年增长,川外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但更大的考验也在接踵而至,数字化的路径已然清晰,如何通过技术,帮助菊乐的每一个部门完成升级,是信息部在思考的新问题。
当第50亿包酸乐奶穿越戈壁牧场的风沙与成都街巷的烟火,戈壁的奶牛嚼着量身定制的“牛饭”,冷链车上的传感器比司机更熟悉巴蜀山路,便利店里无糖版与白兰地味的酸乐奶争相登场,工厂的产线在晨昏中流转,老师傅的掌心温度与智能看板的数字在此刻交融。用笨功夫守住生牛乳的纯粹,是每一口苜蓿草中的沙土温度,是实时跳动的数据织成绵密的防护网,是变革叩开的新世代味蕾。
谈笑间,下一个50亿包,正从戈壁牧场、员工脑暴和代码悦动的间隙生长出来,菊乐用最质朴的坚持,酿造最未来的味道。
发布于:北京市